赛音乌素嘎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06 11:07
  一、基本情况
  赛音乌素嘎查位于阿尔巴斯苏木西北部。西邻乌海市巴音陶亥镇,北靠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和棋盘井镇呼吉嘎查,东接巴音陶勒盖嘎查,南连陶利嘎查和布隆嘎查,地处平缓波状高原和都斯图河河谷地。境内有3条油路交通便利,是以牧为主,种养并举的嘎查,年度牲畜达6万多头(只)。下辖4个小组,嘎查委员会驻地赛音乌素。总面积95万亩,其中水浇地9万多亩,主要种植紫花苜蓿和玉米,总户数248户、总人口782人,其中蒙古族773人,常住户233户、764人,未通电户16户,其余常住户全部通电并接有动力电,通电率达97%。目前嘎查支部有一处占地面积为890平方米的办公阵地一处,功能齐全,卫生室、健身场地齐全。嘎查支部“两委”成员共有6人,分2个党小组,委员平均年龄为39岁,共有党员29名。女党员7名,占党员总数的24.14%。少数民族党员29名,占党员总数的100.00%。35岁及以下的党员4名,占党员总数的13.79%。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6名,占党员总数的20.69%。
  二、地名由来
  “赛音乌素”蒙古语意为“好水井”。赛音,意为好。乌素,意为水井。现嘎查所在地草籽场以北四公里处有一眼甜水井,水源很好,古人就把这一眼井为“赛音乌素”本嘎查名称也就以这眼井而得。
  三、历史沿革
  1949年属查布区第二自然村。1952年民主建政时属查布区第二乡第二自然村。1956年撤区划苏木时属查布苏木赛音乌素巴嘎。1958年底成立查布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时,赛音乌素巴嘎改建为赛音乌素大队。1983年进行基层社队体制改革时,赛音乌素大队改为赛音乌素嘎查。2005年撤乡并镇体制改革中,查布苏木、新召苏木合亲称阿尔巴斯苏木时,赛音乌素嘎查归属阿尔巴斯苏木。
  四、分社情况
  赛音乌素嘎查下辖有德日素陶勒盖、那嘎拉、赛汗陶勒盖、敖日格呼四个牧业小组。
  1.德日素陶勒盖:地名含义,蒙古语“德日素”是“芨芨草”,“陶勒盖”是“头圪垯”,连起来意思是“长芨芨草的圪垯”。本牧业小组名称来自这里的一个长芨芨草的圪垯然而得名。历史沿革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德日素陶勒盖是查布公社陶利大队的一个牧业小队,1961年从陶利大队分设出赛音乌素大队时德日素陶勒盖牧业小组划分给赛音乌素大队,1983年大队改为嘎查时德日素陶勒盖牧业小组改为赛音乌素嘎查德日素陶勒盖牧业小组。2005年撤乡并镇体制改革中原查布苏木与新召苏木合并后新建了阿尔巴斯苏木,德日素陶勒盖成为 “阿尔巴斯苏木德日素陶勒盖牧业小组”至今未变。
  2.那嘎拉:地名含义蒙古语指的是一种牲畜毛的颜色(古语)。这里有扎嘎拉、那嘎拉两眼水井,传说中成吉思汗双骏颜色为这两种,双骏在这一带逗留过一段时间,饮水于这个水井,所以起名于这些名字。那嘎拉牧业小组名称由此而来。历史沿革: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那嘎拉还没有形成小队,1961年赛音乌素大队从陶利划分出来另建大队时那嘎拉成为赛音乌素的一个牧业小队,1983年大队体制改为嘎查时那嘎拉成为赛音乌素大队的一个牧业小组。2005年撤乡并镇体制改革中原查布苏木与新召苏木合并成立阿尔巴斯苏木时原保留那嘎拉牧业小组成为“阿尔巴斯苏木赛音乌素嘎查那嘎拉牧业小组”至今未变。
  3.赛汗陶勒盖:地名含义蒙古语意思是“美丽的圪垯”、“ 好看的圪垯”等意思。因为这里有一处染地,从那边看都很壮观秀丽百看不厌的地方,这个牧业小队名称从这里而得。历史沿革: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赛汗陶勒盖小队是查布公社陶利大队的一个牧业小队。1961年从陶利大队划分出赛音乌素大队时赛汗陶勒盖就成为赛音乌素的一个牧业小队,1983年大队体制改为嘎查时赛汗陶勒盖成为赛音乌素大队的一个牧业小组。2005年撤乡并镇体制改革中原查布苏木与新召苏木合并成立阿尔巴斯苏木时原保留赛汗陶勒盖牧业小组成为“阿尔巴斯苏木赛音乌素嘎查赛汗陶勒盖牧业小组”至今未变。
  4.敖日格呼:地名含义蒙古语,意思是“溢泉”“自流泉”等意思,从前这里有眼流量很大的自流泉,人们便称之为“敖日格呼音布拉格”这个小组的名称也由此而得。历史沿革: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敖日格呼小队是查布公社陶利大队的一个牧业小队。1961年从陶利大队划分出赛音乌素大队时敖日格呼就成为赛音乌素的一个牧业小队,1983年大队体制改为嘎查时敖日格呼成为赛音乌素大队的一个牧业小组。2005年撤乡并镇体制改革中原查布苏木与新召苏木合并成立阿尔巴斯苏木时原保留敖日格呼牧业小组成为“阿尔巴斯苏木赛音乌素嘎查敖日格呼牧业小组”至今未变。